新角色 新责任 新征程——记中冶宝钢荣获首届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经济晨报网 2019-11-26 23:54:21 消费日报网 分享

作为首届中国长三角地区职工劳动技能创新立功竞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上海市总工会会同江苏省总工会、浙江省总工会、安徽省总工会共同开展的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交流选树活动,三省一市工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把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选出来,在全社会提升“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影响力,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新角色、新责任、新征程为目标的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李伟伟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一路过关斩将,从277家各类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271项创新成果中脱颖而出,被选中153创新工作室进入评选后备库,并首先筛选66家工作室及创新成果参加首批交流选树活动,今年11月8日,被三省一市工会授予首届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牢筑创新平台碰撞创意火花

在马迹山港上,有这样一间创新工作室,里面装满了荣誉和创新成果,他们的骨干成员在企业中发挥着劳模和骨干力量的凝聚和引领作用,这就是中冶宝钢李伟伟创新工作室。这是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伟伟”命名成立的创新工作室,有着经验足、技术精、专业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创新团队成员16人中集合了钳工、机械、电工、焊工等多个专业力量。自2013年在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各阶层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成立以来,五年间工作室茁壮成长,累计将70余条合理化建议应用到生产一线,累计创造经济效益700多万元,参与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1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11项,专利3项,国内起重行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李伟伟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从创新之初员工们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任务明确,人员分工协作,工作开展务实高效。工作室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从实践出发,逐渐把自身打造成了一个集智慧积累和创新的摇篮和平台,“比奉献精神,比创新能力”的良好工作氛围已经形成。

由技术骨干牵头,工作室定期开展创新研讨交流会,碰撞创新灵感,就近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问题开展讨论和交流,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想方设法使工序优化、不断普及智能化操作等措施,从而提高生产能力、降低员工与污染源的接触以及提高要员效率,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工作室经常找机会与其他单位的创新人员进行横向交流,如宝钢马迹山港“李斌大师创新工作室”、宝钢股份“丁海绍创新工作室”、还有宝钢“工人发明家”孔利明大师团队等,分享创建工作室的经验和心得。将智慧化、智能化作为各创新工作室的切入点,让每一个领域的成员能立足于本职岗位进行脑力碰撞和讨论,激起了思维的“火花”,努力通过工作室这一平台,发掘更多创新项目、开展更多创效工作。

用引领与培训培养创新人才

如果要用些熠熠闪光的荣誉去衡量人生的高度,那么中冶宝钢的作业长李伟伟、“李伟伟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用拼搏和创新积淀而起的人生高度,足以让人心怀敬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舟山市技能大师……不胜枚举的荣誉让这个80后小伙子周身光环四射,但李伟伟深知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先进打造不出辉煌的业绩。

创新工作室不仅是创新的平台,同时也是培训的基础。李伟伟创新工作室就是这样,他带领职工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技术协作等活动,为企业人才孵化、科研创新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源源动力。多年来,工作室通过现场生产一线师徒带教员工109名,其中2人已取得技师技能等级,51人取得高级工技能等级。现在卸船机业务已承接,中冶宝钢马迹山项目部充分发挥资源一体化后的效率优势,有效地做到相互支持、优势互补,作业效率稳步提升。

李伟伟工作室设在宝钢新大楼四楼。与徒弟讨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他的日常。徒弟周军志常常感慨道:“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好师傅,是一件幸事。师傅言传身教,把自己掌握的技能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平时遇到难题,大家也会在工作室一起讨论,相互帮助。在这样的氛围下,在工作室成为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摇篮,周安叶、杨晓虎多项发明专利在手,金益平、傅可杰舟山市技术操作能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在各领域内独占鳌头的能人。

着眼当下与未来创新永不止步

这些年来,李伟伟创新工作室成员始终围绕生产难题开展研究和改造,着眼当下、放眼未来,技术上追求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结出了累累硕果,并将之运用到了现场,为生产现场作业环境的改善、作业效率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年,70余条!”从工作室成立至今,工作室连续五年开展“为员工创新高效作业环境”活动,活动主要以现场“短平快”项目为解决方向,以工艺改进、设备本质化、劳动保护、行为养成四类为切入点,从危险源等级降低、检修负荷减少、劳动效率提升、工作环境改善等方面考虑和探索,各级管理管理者通过现场观察探索和倾听员工的心声的方式,努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把员工提出的问题,作为践行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从活动开展以来,五年间总计提出并实施到生产一线的小建议、小改进70余条。

“翻个身,效益增!”工作室有一项发明专利——“输送带翻面的驱动装置及技术”,原来这“翻身”指的是橡胶输送带的“翻面”使用。在运载铁矿石的过程中,当输送带表面磨损接近使用年限时,原则上就必须进行更换。但输送带具有非工作面磨损速度远小于工作面的特性,根据这一特性,工作室的成员大胆提出通过将输送带翻面后继续使用来延长使用年限、达到降低成本的设想。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现过程中却有许多难点要克服。正常速度下运转的输送带,速度可达每秒3.15米,如此高速无法处理“翻面”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对输送带产生损伤的异常。要想让输送带“平安”翻身,必须将原先高速运转的驱动装置替换成低转速、大扭矩输出,并将输送带的运转速度控制在5m/min左右,才能进行顺利“翻面”。创新小组通过修旧利废和自制连接装置,经过反复加工和测试,终于巧妙地将研发的翻面驱动装置与原各型减速机相连接、匹配,达到了输送带翻面的重要技术条件。“别小看这简单的翻个面,延长了使用寿命、大幅降低设备运行成本的同时,因该技术成熟可靠,实施不受空间环境限制,真正实现了工艺改进、达到技术增效的目的!”

“智能+”全力打造智能港口。目前工作室正在绘就一张宏伟蓝图——将马迹山港打造成一个智能港口。为了解决马迹山港现场难题,完成技能传承,实现智能港口,工作室于2018年开始了《千万吨散装码头智能管理系统研发》项目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通过“无人机系统+AI+北斗集成应用”实现料场智能化、无人化;二是港口智能管理集成平台。

堆场智能化管理需要以精准、快速的高质量基础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无人机和北斗导航的低成本、高质量码头堆场数据获取技术,为散装堆场码头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资源基础条件,在数据获取技术上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优势,并采用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堆场码头数据处理方式,为智能化管理提供自学习、自我演进的决策支撑,在数据获取和数据处理上具有技术应用创新特色,项目有三部分组成:无人机图像数据获取。图像边缘与点云数据生成。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评估计算。

港口智能管理集成平台的研发,旨在马迹山港生产、设备、检修一体化管理模式,将各类信息集成,并通过平台实时监控和下达指令,减少各类纸质报表下达中导致的信息滞后和误差。尤其是港口管理中船舶、水文情况多变可通过此系统第一时间掌控,及时调整。后续将料场智能管理系统和全港设备视频监控纳入平台、成为港区管理的中枢,将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大有裨益,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

心中有方向,手中有方法,脚下有力量,中冶宝钢怀揣梦想,向着更远更高的方向,一路前行!面对一个接一个新课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中冶宝钢李伟伟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的辐射面、凝聚力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创新的步伐也将继续迈进,永不停歇!(中冶宝钢 郑园园、刘棣)

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