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美容丸不可能“越吃越美”

2019-04-23 14:21:19 消费日报 分享

xfrb03b423c_3.jpg

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消费者在追求健康的同时,希望通过一些美容品提升自身形象。为此,“美白丸”“抗糖化口服液”“胶原蛋白口服液”等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专家表示,其实这些产品并不像宣传中那么神奇,凡是标榜“速效”“无添加”的产品,消费者均应提高警惕。“无添加”并不等于“零激素”,而“速效”也不一定具备安全保障。

美白口服产品受到“网红”推荐

口服类美容产品近几年早已走进爱美人士的生活,受这股风潮的影响,美白丸也开始受到关注。据了解,美白丸以日韩品牌为主,有些产品甚至直接在一些日韩的护肤品品牌专柜中出售。不同品牌的美白丸其功效也有一些区别,有的是单纯的褪黑,提亮肤色,而有的还具有袪斑功能,甚至还有去除痘印的功能。

据浙江在线报道,有消费者曾表示,因为皮肤偏黄,所以几乎每天都会使用一些BB霜或者打些粉底来让自己变得肤色好一些,可采用这种方式不可能让全身的皮肤都变白。之后听朋友介绍了一种美白丸,想借助口服药来解决皮肤问题。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美白丸品牌众多,大部分美白丸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C、维生素E等,甚至有个别品牌直接把美白丸的名称和维生素C联系起来。可是和维生素C低廉的价格相比,美白丸的身价就高多了,如果服用的是国外的热门品牌,每天服用两片的话,需要承担15元左右的费用。

除了“美白丸”之外,“抗糖化口服液”“口服胶原蛋白”也受到了不少网络红人的推荐,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口服胶原蛋白”产品发现,一些品牌的相关产品月销量上万。记者在评论区看到,不少消费者表示,吃了一段时间,现在效果还不错,感觉皮肤不会那么暗淡,变得有红润,痘痘也消退了很多。也有一些消费者提出质疑,表示用过产品后感觉没有什么明显效果。

部分产品效果甚微 安全性尚未证实

美容口服产品受到了广大爱美人士的追捧,然而效果如何呢?据媒体报道,口服胶原蛋白产品多在其广告中宣传:皮肤由1/3表皮层和2/3真皮层构成,除了用外涂的护肤品滋润表皮层补充营养,另外2/3就要靠口服补充胶原蛋白的美容品,让其直接作用于真皮层上,令肌肤可以直接吸收,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胶原蛋白口服后真能被皮肤吸收吗?对此,有专家曾指出,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胶原蛋白,对皮肤的美容效果远远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普通胶原蛋白是大分子蛋白,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为单肽、多肽和氨基酸,这些物质对人的皮肤并没有直接帮助。也就是说,胶原蛋白进入人体后是会被分解的,根本无法以胶原蛋白的形式补充到皮肤中。据介绍,因为人体只能吸收氨基酸,服用胶原蛋白和吃含蛋白质的食物的效果是一样的。而市面上销售的产品正是主打“小分子胶原蛋白”,可被吸收的小分子肽是否具有美容护肤等作用,还需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得到证实。

据了解,去年,自媒体公众号“放心选”发布文章称,某些品牌的“美白丸”中含有一类致癌物己烯雌酚和超量的雌二醇。该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于美白类口服产品的讨论。在国内,“美白丸”的效果和安全性均未得到临床实践的证明。

据中国商报报道,一名售卖“美白丸”的商家表示,食用产品后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与个人体质有关,如果无法证明是服用产品后直接导致了不良后果,商家概不负责。一位代购日本某品牌抗糖化口服液的人士表示,目前抗糖类的产品销量非常好。当记者询问如果此类产品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该如何处理时,该代购人士表示,她只负责售卖,并不负责处理后续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相关医生介绍,简单来说,糖化反应是体内多余的糖分和蛋白质结合产生了糖化终产物,这种物质会加速皮肤衰老、暗沉。他表示,如果消费者新陈代谢正常,没有糖代谢异常的情况,说明身体完全可以自主代谢糖化产物,不必特意抗糖。据他了解,目前尚无权威科学论证来保证市面上某些“抗糖类”产品的安全性。

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速效”不一定有保障

据了解,不少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在护理皮肤方面的意识已经明显加强,但同时也有很强烈的“跟风”心态。这种心态是指如果周围亲好和网络红人极力推荐某种产品时,这些消费者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购买同款产品,而忽视了自身情况和个体差异。

一位服用过美白丸的消费者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她注意到网络红人推荐了相关产品,就决定试一试。她在购买前并没有注意到该产品是否具有相关资质证书,也没有在国内相关部门的官网上查过资料。她表示,并没有听说其他人在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就认为自己在服用后也不会出现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专家表示,凡是标榜“速效”“无添加”的产品,消费者均应提高警惕。事实上,“无添加”并不等于“零激素”,而“速效”也不一定具备安全保障。“过量服用这些产品会加重肝肾代谢负担。但爱美是人类的天性,这使得很多消费者还是会购买。”专家同时表示,哺乳期、妊娠期、经期、身体有炎症、对维生素成分过敏人群、已确诊有严重病症者,不推荐服用上述产品。

以胶原蛋白为例,该类型产品虽然在外包装上标注为“食品”,但其广告宣传中却大量提及“功效”,例如“美白”“紧致”“抗衰”等。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所长王宝玺表示,这些产品夸大了自身的美容价值,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另外这也不符合国家的相关法规规定。

据了解,我国《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第十条规定:普通食品、新资源食品、特殊营养食品广告不得宣传保健功能,也不得借助宣传某些成分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其保健作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很多商家将食品宣传成保健食品,将保健食品宣传成药品,这是当今行业中的乱象。中国保健协会的相关专家同样表示,这种虚假宣传行为已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让消费者对整个行业逐渐失去信任。他希望相关部门惩处违规商家,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综 合)

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