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贫困县6200万修城门成“政绩工程”典型

2019-04-04 09:50:55 消费日报网 分享

  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三令五申,严禁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然而,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榆中县却花费6200万元修建两座仿古城门,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

  舆情概述


  2月初,住建部官网以《关于甘肃省榆中县北入口环境整治项目和陕西省韩城市西禹高速韩城出入口景观提升工程有关问题的通报》为题,点名批评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榆中县,没有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民生改善,而是举债在城市出入口修建两座高达28米、宽达145米的仿秦汉时期的古城门、一座大型雕塑以及两个远离居住区的景观广场,共投入资金6200万元,属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立即停止建设;对在建、已建的项目,坚决纠正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通报发出后,榆中县委书记王晓宁被停职检查,县城北出入口环境整治项目也被叫停。

  榆中县作出回应,积极配合省市纪委监委相关调查的同时,以最积极的态度、最稳妥有效的方式做好整改工作。

  2月12日,媒体转发了住建部通告,并报道榆中县举债6200万在县城南北出入口修建两座秦汉仿古城门,相距不到500米。南城门下面有景观广场,广场的最前方是蒙恬骑马的雕像。南城门上刻有“榆中”两个字。两座城门中间有一条带着秦汉风格路灯的双向4车道马路,两边是并不算高的小山包。

  资料显示,两座秦汉仿古城门分别于2017年6月和5月完成主体建设。南北两座城门均由城门和城墙组成,城门由城门、城门楼和四个阙组成,建筑占地面积分别为2250平方米、1200平方米。

  监测分析


  消费日报社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从2月12日至2月14日,全网共监测到相关信息10850条,其中微博8089条、网站700条、客户端1027条、新闻533条、微信252条、论坛104条、政务34条、报刊48条、博客34条、视频24条等。

  关注度走势图

null

  来源类型统计图

null

  情感分布图

null


  从关注度走势图可以看出,住建部在其官网点名批评了甘肃榆中县斥资6200万修建古城门,但由于正处于春节期间,此事只是在微博网友之间转发,并未引起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12日,《环球时报》、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对住建部的通报进行转发,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该事件的舆情热度呈现出快速升温的态势。与此同时,《浮华的“政绩观”在作祟》和《钱要花在群众认可的“刀刃”上》等时评文章助推了该舆情事件迅速升温发酵。

  2月13日,新华网、海外网等大批媒体加入对该事件的报道,质问榆中县在对“扶贫资金的使用问题”“监察机关是否存在监管缺失”等问题,使该舆情事件的关注度达到了最高峰值。之后,该舆情事件的关注度逐渐下降,呈现出平稳回落的趋势。

  从来源类型统计图可以看出,微博仍是信息量的主要来源,占比达到了74.55%。此外,网站、客户端、新闻的信息量占比分别达到了9.46%、6.46%和4.91%。从情感分布图来看,敏感信息的占比达到了55.24%,可以看出网友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情感倾向。

  观点分析

  对于榆中县斥资6200万元修建城门,舆论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中央严格推行“八项规定”后,榆中县为何敢于明目张胆地举债修城门?大搞形象工程,是否有人从中受益或贪腐?对扶贫资金的使用上是否存在监管缺失?

  《中国纪检监察报》:对于榆中县这种大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造秀”行为,应该予以问责,让那些拍脑袋做决策的领导干部付出代价、受到惩戒,问责一个、警示一片、教育一方,从而督促基层党委、政府为百姓谋实事、办好事,把钱真正花在群众认可的“刀刃”上!

  红网:“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关系官员的执政水平,考验官员的作风成色和政治素养。为什么不少地方官员对这种“面子工程”趋之若鹜?难道他们是真不懂得不顾实际的工程只是劳民伤财吗?他们的智商不见得低,只是他们的胆子也不小!

  贵州手机报:当前,榆中县这一不顾民生的工程,没有成为“政绩工程”,反倒成了“打脸”的工程。这是一个脱离实际谋发展的教材,也是一个从严治党的警钟。如何保证决策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与民众参与权,摧毁以“形象工程”捞政绩的私心,还需有关部门深思。

  舆情点评

  举债“摆阔”,贫困县如此“炫富”都咎因权力失守,政绩观“跑偏”。榆中县不问民生只要面子,如此的本末倒置折射出扭曲的政绩观,与八项规定背道而驰,更是给贫困县“抹黑”,造景造门面子好看,但欠下的是“民心账”,欠下的是地方领导不思民苦的形象,再豪华的门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地方领导与民心隔离的墙。

  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贫困县的优惠政策十分可观。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的招牌,能够吸引众多投资者的青睐。榆中县的一些官员却打着“招商引资”的幌子,挥霍着巨额的扶贫资金大搞形象工程,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钱要用到刀刃上,路是用来走的,不是看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空谈发展,不顾眼前百姓的苦痛和困窘,如果群众吃不饱、穿不暖,再美丽的景观都是妄谈。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榆中县举债修建城门的事件,因“贫困县”与“豪华城门”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极易引发舆论的关注,从而使得该事件被曝光后迅速升温,成为舆论的热点。

  榆中县举债修城门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发酵、升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曝光媒体的高权威性和宽覆盖面。住建部对其点名批评,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转载,具有极高的传播性。

  从榆中县当地的处置来看,则不尽如人意。面对住建部的点名批评,只是做出了形式上的表态,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12日,部分主流媒体再次对该事件曝光,并形成负面舆情,当地仍未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错失了负面舆情事件回应的“黄金时间”。导致该舆情事件被曝光后,呈现出疯狂生长态势,各类尖锐的评论文章接踵而至,官方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至此,面对汹涌的舆情,榆中县应该主动发声,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并以诚恳的态度接受舆论的监督和批评,这样才能较好地缓和与媒体之间的紧张局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媒体再次爆料的冲动,从而也可以规避更多“次生舆情”的出现。

  贫困县举债“摆阔”,对于榆中县而言,不是止于举一反三的反思,而是亟需一个合理的解释。同时,榆中县应该给出具体的处置方案,做好善后工作,并进行深刻反思,纠正错误思想及做法,树立知错就改的积极形象。

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