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柳青创作精神:坚持传世之心,以精品奉献人民

2019-12-29 02:10:45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

  坚持传世之心,以精品奉献人民——弘扬柳青创作精神研讨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日前,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和西安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弘扬柳青创作精神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深入挖掘柳青创作精神,更好滋养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有力实践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大家认为,柳青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他走进人民、了解人民、讴歌人民,自觉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努力创作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文学力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大力研究柳青现象,弘扬柳青创作精神,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本版摘登与会专家学者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坚持以传世之心对待创作

  作者: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文学的热土,诗经乐府传诵千古,汉赋唐诗铸起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陕西也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创业史》《保卫延安》等享誉文坛的作品,确立了陕西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相继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批源于生活、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高建群、杨争光、红柯、吴克敬等一大批陕西作家的小说创作也蔚为大观,他们共同造就了在中国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陕军现象,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坚持传世之心,以精品奉献人民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柳青雕塑。资料图片

  正如铁凝主席所说,陕西重要作家的创作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代表了中国文学创作的高度。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方面在于陕西作家自觉的使命意识、担当意识、献身意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在于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全局意识、战略意识、前瞻意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文学的繁荣发展,使陕西文学走在了全国前列。

  面对新的时代课题,柳青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如何学习和弘扬柳青精神?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人民一道前进,表达人民心声。二是扎根时代土壤,深入群众生活,回答时代课题。三是坚持以传世之心对待创作,精益求精,以精品奉献人民。柳青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有着强大的未来向度,是一种内在的、具有时代发展方向的现实主义。他是站在艺术创作的前沿,站在时代精神的前沿,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形象。

  伟大的时代召唤伟大的作品。党和政府对文学事业和作协工作高度重视,对广大作家给予殷切期望,我们要以缅怀柳青同志为契机,继承和发扬柳青创作精神,用更加辉煌的文学成就,回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有追求写大作品的文学抱负

  作者:贾平凹(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自从《创业史》问世以后,一直受到社会广泛的喜爱和追捧。柳青是作家中最有话题的,他已成为一面旗帜,一种精神。

  柳青是一位作家,更是党的一名干部,对于党的事业忠贞不渝。他在陕北的时候,响应党的召唤,参加革命,写下了《种谷记》《铜墙铁壁》。新中国成立后,他到了西安,在原长安县皇甫村待了十多年。他是村中的一员,又是群众眼里的“柳书记”。他穿着农民衣,吃着农民饭,干着农民活,走家串户解决民事纠纷,参与红白事,制定村规民约,编农耕顺口溜。作为“柳书记”,他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下去,把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反映上来。

  在深入生活方面,柳青是一个典范。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多作家都在挂职,而只有柳青一待就是十多年,把自己融进村里,写出了《创业史》?就因为柳青有坚定的为人民写作的立场。

  柳青的《创业史》,除了政治思想性、人民性达到很高的水平外,作品的人物形象丰满,细节传神,心理描写精彩,语言结构奇特。他在文学上有极大的抱负,追求写大作品,所以柳青能静下心持久地深入生活,并且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技巧。他的那种心理描写,那种语言结构,和同时期作家明显不一样。此外,柳青的外语水平很好,能看外语原著,他读过相当多的外语作品,也从中借鉴了很多写作经验。他在表现中国农民生活的时候,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如果把陕西文学比作秦腔班子,那么柳青就是敲大鼓的,定了调子,打了节奏。如果所有乐器包括板胡、二胡、锣、笛子等都动起来,那么陕西文学的秦腔大戏就能热闹地唱起来,唱响中国、唱响世界。

  人民情怀:为文为人的内核

  作者: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我在参与策划中国社科院和《人民日报》合办的《文艺观象》专栏时,做过几辑有关现实主义讨论,都涉及柳青,还专门做过一期“柳青专辑”。这些年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文学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文学的历程时,无论是说到经典,还是谈到经验,都会谈到柳青与现实主义,柳青的经验,柳青的影响。我还给《光明日报》写过《经典是怎样“炼”成的——当代文学发展中的陕西经验》《“杜甫诗怀黎元难,柳青史铸创业艰”》等文章。在做这些工作和写这些文章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当代的陕西文学是高峰耸立的,陕西从古到今的文学资源也是丰厚无比和得天独厚的。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拥有柳青这样独一无二的创作典范、作家样板。柳青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实践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这对我们既是一个高水准的目标,更是一种感召性的引导。面对这样出自陕西又闻名于世的经典与经验,如何阐释好和解读好?我认为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柳青从创作到人生,都贯注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但核心是现实主义精神。

  第二,柳青到皇甫村之后,一方面接触群众,深入生活,与人民打成一片;一方面又帮助群众改善生活,与人民一道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他使自己成为“农民”中的一员,成为皇甫村生产与建设的参与者、前进与发展的推动者。

  第三,需要更为内在地理解和深入把握《创业史》的精髓。对于柳青的精神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和解读,对柳青的作品也要更为深入地研究和更为全面地阐释。在柳青研究上,要见人见作品,对《创业史》等作品也要有新的诠释,使他的呕心沥血之作为今天的人们所认识,所喜欢,并且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田野调查中捕捉生活真相

  作者:陈彦(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柳青既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公职人员。他的田野调查,以作家为视角,又兼顾国家工作人员的使命,自然比当时工作组人员做得深入、细致、长久。他是在研究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是自觉自愿、带着感情去研究的。因此,柳青在皇甫驻扎的14年,就具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多重价值考量。

  对于生活,柳青是置身其中,不是以高明的智者和“外星人”的身份驾临大地,用已准备好的“高端”探测器、扫描仪、放大镜进行工作。柳青的田野调查,也许在某个历史阶段有预判的局限,但对于久远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那个时段生活标本的真相,价值独特。

  柳青不是超然物外,甘愿以一个农民的身份去研究他要塑造的农民,不高冷、不仰观、不俯视,从而为文学也为更广阔的社会学调查,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我虽然无缘面见柳青,但从许多文学艺术前辈的行为谈吐中,深深感受到柳青对他们的影响。陈忠实先生生前几次谈到柳青,或在座谈会上,或在饭桌上,甚至看完戏在舞台上,都抒发过对柳青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敬重之情,给我的印象很深。刘文西虽然是画家,但每谈文艺创作,必提柳青,对他赞赏有加。还有好多老作家、老评论家、老戏剧家、老画家、老音乐家、老曲艺家,都对柳青深怀感情,让我在这方面的生命记忆,不断重复叠加。去年,我专门又重读了《创业史》,还看了他女儿柳可风写的《柳青传》,除了能感受到柳青对这片土地的赤诚与热血奔涌外,也感受到了他对国家、人民以及文学与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从他创造的形象与创作以外的思考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样貌的作家的厚重灵魂与辽阔境界。

  用客观理性的态度观察生活

  作者:袁新文(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

  作为20世纪标志性的作家,柳青给我们留下很多财富,他的作品、情怀、人格、精神都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在今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文艺创作势头令人欣慰,统计表和成绩单看上去有很多亮点,作品数量之大令人惊叹。可是这些文字、这些作品有多少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文艺大家在哪里?经典作品在哪里?与时代相匹配的伟大作品何时出现?正在成为整个文艺界乃至整个民族的焦虑。

  而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作家柳青不仅在皇甫村深入生活十四年,而且是身入、心入、情入。他不仅以农民的身份体验生活、感知生活,而且以作家的头脑研究生活、剖析生活,他常说,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能变成匠人。1960年8月10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谈谈生活创作态度》指出,作家应该一手拿望远镜,一手拿显微镜。他形象地说明了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也就是说,他虽然深入生活,但也能跳出来,站在更高的位置用更宽的视野来研究生活。

  不仅如此,他还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干预生活,看到农民的耕牛生病死亡,他为农民编写了耕畜饲养三字经,被农民广为传诵;他调研了陕北的土壤特质,写出《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

  反思精品焦虑的根源,探索打造精品之道,令人深深感到当今文坛、艺坛稀缺的正是柳青创作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我们呼唤《创业史》这样的精品力作,同时也呼唤创作《创业史》的原动力——柳青的创作精神。

  把人民性和艺术家诗情融为一体

  作者: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新时代我们向作家柳青学习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学习他深厚的理论功底。柳青作为一个作家的理论储备,只要读一读他的《美学笔记》和《二十年的信仰和体会》,就会知道他一以贯之的创作思想。

  其次,学习他坚定的制度自信。柳青始终不遗余力、旗帜鲜明,他多次谈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在1978年的一次与业余作者的谈话中,他谈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并号召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热爱这个制度,要描写和歌颂这个制度下的新生活。他还明确地说,《创业史》就是为展现这个制度而诞生的。这种源于对制度的文化自信,使他的作品不仅有血肉、有温度,而且有底气、有精度。

  最后,学习他朴素的人民情怀。柳青以小说传世,散文不多,1972年,他的《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应该引起我们重视,这个散文最早写于1955年,报给了当时的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并转给了当时中共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部,这个原件后来没有找到。柳青病重的时候又想起这件事,原因是陕北老家的亲友来探亲时,谈起连年干旱所造成的经济困难和人民生活的艰苦状况。直到现在,我都很难设想写出《创业史》这样一个大作品的作家,在这样一项工作中事无巨细,他将陕北与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苹果产区做对比,以这样一个视野来谈陕北。

  路遥在《柳青的遗产》一文中曾说,“柳青是这样一种人,他时刻把公民性和艺术家巨大的诗情溶解在一起,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始终像燃烧的火焰和激荡的水流。他竭力想让人民在大合唱中清楚地听见自己的歌喉,他处心积虑地企图使自己突出一般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又严格地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公民,尽力要求自己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的确,作家笔下的柳青一只手拿着显微镜在观察皇甫村和他周围的生活,另一只手拿着望远镜在瞭望终南山以外的地方,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显示了农村生活的力争精细,同时也在总体上体现了史诗式的宏大宏伟。

  让柳青创作精神放出时代光彩

  作者:钱远刚(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陕西追赶超越的征程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陕西省委的要求,召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扬柳青创作精神研讨会”,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大力弘扬柳青创作精神,不断开创陕西文学发展新局面。通过采取抓首要、出人才、出精品、强评论、促改革等五大举措,全省文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柳青的创作精神是陕西文学前进的旗帜,作家的学习标杆。他落户皇甫村,同农村群众一起生活工作长达十四年,呕心沥血,用生命写作,完成了《创业史》第一部,成为文学经典,影响长盛不衰,为当代中国文学和陕西文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三,提高政治站位,让柳青创作精神放出时代光彩。柳青等老一辈陕西作家,无论是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方兴未艾的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都能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陕西将做好如下工作:坚持守正创新,在学习宣传贯彻柳青创作精神上取得新突破。实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三年创作计划。以评选柳青文学奖为抓手,在推动文学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同时,更要以这次会议为东风,不忘文学初心,牢记文学使命,坚持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创作讴歌时代的作品,在弘扬柳青创作精神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扎实推进文学陕军再进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让作家和人民形成审美共同体

  作者:段建军(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柳青是一位有着坚定扎根意识和明确共同体观念的作家,他寻找生活根据地,在根据地里扎根,了解根据地人民的感受、情感和愿望,目的是要和那里的人民群众建立情感和联系,为人民共同体打造精神家园。他深知作品都是为人民创作的,应在人民的欣赏中实现艺术价值。离开人们的阅读欣赏,文本就变成了作家的自言自语。想让人民欣赏作品,作家必须植根人民,深入人民生活实践,体验人民的实际生活,与人民形成感觉相通、理想相近的生活共同体。

  柳青时刻站在艺术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审美创造和加工,为人民建构一个既能满足他们审美需要,又能激发他们审美理想的艺术世界,让作家和人民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共同体。一是扎根人民,为审美共同体奠定基础。柳青始终奉行要想写作必先深入生活的原则,他认为写作是作家的一种生活方式,又是和读者进行的一种对话活动,要想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影响,必须了解人民的感受、要求和愿望,必须懂得人民的话语规则、阅读水平和审美理想。二是研究中外名著,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作家的初心是创作有温度、有价值的作品,所以深入生活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艺术创作来介入和丰富人民生活。

  探索创新方式,构建人民满意的共同体。柳青不是形式主义,但他推崇创新,倡导创造,他认为新的创造方法对激发读者的审美欣赏兴趣,满足读者的审美欣赏乐趣,进而建构读写共同体非常重要。他说,一个写作者要完全摆脱模仿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

  在人民之间,和人民一道前进

  作者:邓凯(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

  很少有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能像《创业史》一样,引起半个多世纪绵绵不绝的回响。文坛争阅《创业史》,春风到处说柳青。柳青已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柳青是人民的作家,是共和国最早自觉地、全身心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讲述中国人民故事的杰出代表,是将个人的艺术雄心与艺术家的使命担当完美融合的杰出代表,是以令人震惊的方式探求文学创作规律与文以载道相映成趣的杰出代表,是人格魅力与文学魅力相得益彰的杰出代表。他的身上,集纳了作家和艺术家绝大多数的优秀品质。他的作品,涵盖了一个国家的沧桑巨变和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真正做到了马克思所说的“美学与历史的统一”。

  想象着60年前,柳青在皇甫村创作的情景。悠悠终南山,莽莽神禾塬。无数个夜晚,在虫鸣狗吠声中,在昏暗的灯光下,柳青把他烂熟的故事情节,把他倾注了浓浓情意的主人公们,从他脑海里,从他心中请出来,请到稿纸上,跟他们拉话。稿纸那么粗糙,方格如此逼仄,但柳青头顶苍天,脚踏厚土,他在人民之间,和人民一道前进,他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笔下有情。

  今天,我们学习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为人和为文的高度自律。他始终认为:“要想塑造英雄,首先要塑造自己,要写英雄,首先要学习英雄。我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今天,我们学习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他说:“杰出的作家和诗人是一定历史时期先进时代精神的反映者,是最大多数群众革命感情的表现者”。

  今天,我们学习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对人民群众真诚的无私的爱和不计回报的付出。《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16065元,他全部捐给了公社。

  今天,我们学习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展示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的文学志向和艺术担当,他以“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的胸怀和气度,以“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的眼光和抱负,对当时中国农村社会变革,作整体性关注、整体性介入、整体性呈现。

  今天,我们学习柳青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将来。柳青的案头放满了中外经典作品,他既海纳百川,又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柳青是陕西的,更是中国的;柳青标注了陕西文学的高度,更是标注了中国文学的高度。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8日 06版)


阅读全文
相关阅读